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铁鸟

《丁香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29年11月21日,中共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光山南部胡子石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特委,徐朋人为书记。大会通过了政治任务、军事问题等9个决议。
    《军事问题决议案》是由徐向前、戴克敏、曹学楷共同起草的,决议回顾鄂豫边红军两年来的战斗历程,总结出七条原则:
    一. 集中作战,分散游击;
    二. 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三. 敌情不明,不与作战;
    四.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五. 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
    六. 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次采取突击的形式;
    七. 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这七条游击战术原则,是鄂豫边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宝贵经验的总结,也包含有徐向前在东江坚持游击战争的经验。按徐向前的话说:这些战术是形势逼出来的。
    1958年11月21日,徐向前与豫鄂皖三省党史调查人员谈话时说:那时部队基本上是采取游击战术。我和戴克敏、曹学楷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如“决议案”上写的。戴克敏还写了“八会”(跑、打、集、散、进、退、知、疑)。这些都是实在的道理。敌进我退,既然打不赢,当然只好退;敌退我进,既然要发展,当然要进攻;硬打不行,就要诱敌打埋伏。这些都是在实际斗争中产生。当时游击队就是采取这些办法来对付敌人。这些战术是形势逼出来的。否则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不能打胜仗。

    1927年,戴克敏到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此期间,他写作《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一文,接受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的科学论断。黄麻起义后,戴克敏率部转战农村,身体力行。
    徐向前称赞:戴克敏同志在部队中的威望很高,可以说是大家的表率。他作战很勇敢,能吃苦耐劳,很会做群众工作。他对地方政权的建设,对部队和党组织的建设,以及白区的统战工作,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11月27日至29日,鄂豫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光山南部细吴家召开。会议选举产生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曹学楷为主席。革命委员会下设革命、土地等7个委员会,徐向前为军事委员会主席
    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谦逊地写道:
    外来干部,要取得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有个过程。回想起来,我那时能够站得住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带着部队打仗。我在黄埔军校,学了些军事知识,在海陆丰作战,积累了些游击战的经验,有用处。带着大家打游击,不断取得胜利,没吃过大亏。另一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指手划脚,评头品足。我虽是副司令,但不是特委委员。特委开会很少参加,有时讨论军事问题才叫我去。特委的决定、指示,一般由参谋长曹学楷告诉我,他是特委的常委委员。他们分配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叫带兵打仗就打仗;司令部的业务工作没人管,叫我管也行。工作中出了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不埋怨别人。搞一段时间后,人家看你这人还行,能带部队打仗,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没有什么官架子、特殊化,慢慢地就信任你了。取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才能立住脚,说话主动,展开局面。威信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钦差大臣满天飞”就要坏事。自以为是从党中央来的,下车伊始,这也批评,那也指责,说老实话,谁都不欢迎。尤其是一个军事指挥员,如果不能带兵打仗,又到处哇啦哇啦地评头品足,谁个服你,哪来的威信!不仅过去是这样,现在也不例外。
    百战之后,徐向前把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概括为五个字:狠,硬,快、猛,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戴克敏提出了游击队员的“八会”:会跑(跑路与跑脱敌人)会打(不打无益之仗)会散(散开)会集(集合)会进(进攻)会退(退走)会知(知敌)会疑(疑惑敌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00: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上旬,经过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红四方面军先后共歼国民党军6万余人,其中成建制被歼的正规部队近40个团。
    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尚未展开即被粉碎。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地面积扩大到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拥有26个县的革命政权,红军发展到4.5万人,地方武装、赤卫队也发展到20万人以上。
    这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的极盛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8: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世友:

    在短短三年里,我由一名普通的士兵当班长,当排长,直到当了团长,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比较快的。为什么快呢?人被打得没有了,你是共产党员,不干不行。
    从战士到团长,我打了上千次的仗,有些小仗一天打几次,算也算不清。从当战士打到当干部,我逐步学会了带兵打仗的本事。我们的指挥员都应该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年轻干部更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际锻炼。因为,战争不是儿戏,有无经验,在战场上完全是两回事。
    有人说,官好当,兵难带,我看是官难当,兵好带,难还是难在干部。
    过去我们常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兵好兵孬看干部。有带头冲的官,就有不怕死的兵。部队好的战斗作风,是靠打仗打出来的,是靠好指挥员带出来的。部队是要打仗的,军人既要流汗又要流血,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献身精神。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黄山归来不看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23: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向前:

    曾中生同志担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军委主席,相当得力。这位同志,有战略头脑,工作实际,善于总结经验,也能团结同志。在反“围剿”的关键时刻,掌握全局,开展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根据地远离党中央,独立性大,主要领导人的选择特别重要。后来,拿掉曾中生,换上张国焘,是失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23: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向前:

    我们过去就觉得,中央的委派制度有问题,致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红军的领导干部改组太频繁。本来红一军成立时,已将鄂豫边/商南/皖西的三支红军统一起来,许继慎、曹大骏等同志虽然思想上有点毛病,但还是能干的,部队连战连捷,发展很快。但一九三一年一月红一军和十五军合编成红四军时,中央又派旷继勋来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其实,旷继勋并不比许继慎强。许继慎这个同志是行的,指挥打仗有一套,带兵也有经验,就是英雄主义厉害点。此后,许继慎与旷继勋的关系疙疙瘩瘩。曹大骏同余笃三的关系也不融洽。军队不断改组,地方上也不例外。徐朋人同志能干,土生土长,与当地干部、群众有密切联系,熟悉鄂豫边区的情况,但上面换下了他,派来郭述申同志。三中全会后,又派来曾中生,替下了郭述申。曾中生文武都行,干得不错,但四中全会后,又把张国焘换来了。对张国焘,开始大家认为他长期在中央工作,又到过苏联,的确都很尊敬他。没想到这个人那么凶,来了就给人扣帽子,打棍子,狠批了几次曾中生,还开除了徐朋人的党籍。可他是党中央代表,鄂豫皖分局书记,你思想上不满意,组织上要服从的。下级服从上级,在战争环境中特别强调……这样改来改去,加上后来的“肃反”,原来地方上土生土长的一些领导干部,多被搞了下去。这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重视土生土长、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频繁更换根据地的领导人,是“左”倾路线在组织上的表现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0: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中生、徐向反复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两位的共识是:
    东进确实没有把握。
    第一,路程太远。
    从英山到安庆,中间要通过四百多里的白区,沿途敌有两个多旅把守。我们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危险太大。
    第二,兵力有限。
    我们三个师才五个团的兵力,留下一个团驻英山守后方,东进只有四个团。一路下来,敌众我寡,敌防我攻。沿途再留点兵力,还有多少力量去攻安庆?又何况安庆战略地位重要,是敌人重兵设防之地呢!
    第三,太湖、潜山、安庆一带的地形条件、群众条件、敌情条件,我们都不熟悉。
    一鳞半爪地知道点,是从敌人报纸上看来的,不可靠。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对敌情、地形、群众情况两眼一抹黑,远距离跑去出击,不是找着吃苦头、打败仗吗?
    与此相反,如果南下蕲春、黄梅、广济地区,则有利得多……党的基础和群众条件比较好;离英山又近,才二百里的路程;敌人兵力也空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4: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向前:

    有大气魄才能打大胜仗;下大决心才能有大胜利。围点和打援,围点是手段,打援是目的,围点是打持久战,打援要打速决战歼灭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5: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赓才力超群,蒋介石对其救命恩人的评语是:此生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以带兵。
    张国焘也见识了陈赓的军事才能,让他当方面军参谋长
    陈赓的腿伤更加严重,他不愿再拖累部队,又因不满张国焘的所作所为,所以要求离队去上海治疗,得到组织批准。
    1932年10月下旬,部队行至南阳与新野之间,陈赓化装成商人,独自蹒跚离去。
    11月,陈赓到达上海,向临时中央报告了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经过和张国焘的错误,中央对此不大相信。
    不久,鄂豫皖红军总医院院长邵达夫来到上海,代表鄂豫皖省委向中央反映张国焘的错误,中央这才相信陈赓的报告。
    陈赓向上海同志介绍了鄂豫皖苏区,他说:那些战斗的艰苦和激烈,以及红军所表现出的忠诚和勇敢,比起现在那些描写战争的作品中所表现的,不知要超过多少倍。我很希望人民能知道红军和革命群众所经受过的这一切,即使将来革命成功了,也永远不要忘记。
    中央宣传部干部朱镜我详细记录了陈赓的讲述,他同意陈赓的意见,认为如果有个作家能把陈赓谈的写成作品,一定能成为不朽之作,会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工作上发挥很大作用。
    记录经冯雪峰转给鲁迅,鲁迅认为记录过于简单,很希望能见到这位提供材料的红军将领,听他详细介绍情况。
    陈赓先后两次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讲述鄂豫皖的传奇。鲁迅静静地听着,不时插进一两句问话。
    陈赓谈到鄂豫皖苏区军事形势时,鲁迅拿出张纸请他画一个草图,并予以保存。
    陈赓的谈话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一直想把它写成小说。但由于鲁迅“不熟悉红军及其战斗的实际情况,这很难使他造成创作所需要的真实感”,作品未能写成。
    建国后,陈赓所画的草图陈列于鲁迅故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5: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向前:张国焘这个人一到叫劲的时候就稀松,也不懂军事,往往瞎指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5: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党军第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杨虎城,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在其部队中始终存在着中共的组织,并容纳了相当一批同情革命的进步分子。大革命失败后,杨部转至皖北太和县/河南鹿邑一带。杨虎城向中共皖北特委负责人魏野畴/南汉宸提出入党的请求,“希望能做第二个贺龙”。由于党内“左”的指导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请求未被上级组织批准。
    中共党员、长期担任杨虎城机要秘书的米暂沉认为:杨虎城在陕西执政期间对于红军的态度,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一.对红军尽可能不打仗,最好能取得默契,互不侵犯,如在汉中一个时期和红四方面军那样;二.在蒋介石威胁之下不能不打时,做出打的姿态来应付,做假战报;三.在红军要进攻像西安汉中那样的城市,使他的部队存在与安全发生危险时,采取以攻为守、保存实力的方针。
    杨虎城部17师在王曲、子午镇一带阻挡红4方面军。尾追之敌1/65/44/51/35师进入关中,敌2/42师沿陇海线西进,企图合围红军。
    24日,方面军前卫73师在西安以南约40余里的王曲镇,与陕军混成旅和特务团交火。
    该敌是杨虎城的主力之一,凭借优良的武器装备和坚固的工事抵抗,红218团的攻势受阻。师长王树声率217/219团猛攻,歼敌1个团和1个骑兵营。
    风雪中,红军追击余敌,隐约看见前方有座大围子,听说那是重兵把守的西安城,这才收兵。
    25日,后卫红11师在子午镇被敌17师截断。政委李先念臀部和臂部两处负伤,倒地难起。随11师行动的徐向前命人给李先念包扎伤口,抬上担架,对他说:你先跟部队走吧,后面我来指挥。
    李先念逝世火化时,家人从骨灰中找出当年打入臀部的那颗子弹,留作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6: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渡过汉水,红四方面军经近3000里转战,保存1.5万人,终于摆脱了西进以来的被动局面。
    前敌委员会准备在城固、西乡、镇巴等县就地展开,建立根据地。
    12月12日,在上元观召开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检查和总结了西征途中的政治工作,并指示部队一面休整,一面就地发动群众。
    陕南党组织领导人陈浅伦前来请求支援,方面军抽调40多人和武器,帮助组建川陕边游击队,并在马儿岩周围的10多个村庄建立苏维埃政权。
    33年2月,川陕边游击队扩编为红29军,总兵力约为1000余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6: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15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在西乡以南的钟家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翻越大巴山,首先占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
    大巴山,在汉江支流经河谷地以东,川陕鄂三省边境,为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海拔1300-2000米,山势险峻,人称:雄鹰双展翅,难过巴山顶。
    通过向群众调查,红军得知从钟家沟经天池寺、核桃树翻过巴山,抵两河口,是条入川的捷径,但路隘山险,人迹罕至,极难通行;过了两河口,便可直下通/南/巴。为争取时间,出敌不意,进据川北,总部决定,以这条“鸟道”作为进军路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6: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27年,田颂尧就任29军军长时自我标榜:我这几年内,什么头衔、什么名义我都不就,苦心调和川局,尽力整理地方事业。
    整理地方,是刮地皮的同义词。田颂尧统治川西北十余年,购置良田数千亩,街房、公馆200余座,银行、字号林立,国外还有产业,其财产总额在四川军阀中名列前茅。
    32年,南江县摊派的军款数目达到历年来的最高峰。
    当地民众无力承受,县长竟贴出这样的告示:杀人可恕,欠款难容。杀害缴不起款的人。
    官逼民反。
    9月,南江民众进城示威请愿。10月,通江县爆发抗捐斗争。巴中县也爆发饥民“吃大户”运动。南江地区流传起这样的歌谣:今年闹款,明年造反,后年国民党就垮杆。
    时局糜烂至此,就连成都报刊也不得不承认:政治的腐败登峰造极,军官的蛮横亦是不可多见的。一方面要扩充军队以购买装备,一方面要堆集财富,在此两种欲望之下,便只有尽其剥削人民的能事,设立种种的苛捐杂税,田赋一年征收十年、二十年,都是极平常的,于是人民生产力经营力低落了,农村开始崩溃,军人还是安然地剥索,于是农民逃荒,土地荒芜。这样一个背景,便正是共产党蔓延滋生的佳地。
    共产党!红四方面军!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6: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向前:

    假定那时没有四川军阀混战的局面,我军入川,川军联合起来一致对付我们,我们的处境将会困难得多。假定那时四川军阀和蒋介石之间没有矛盾,同意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入川“剿共”,那么,蒋军由北而南,川军由南而北,两边一压,我军腹背受敌,首尾难顾,要想在大巴山下立脚,更是不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14 18:32 , Processed in 0.04033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