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铁鸟

《丁香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02: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向前元帅:

    西路军的失败,与战场指挥上的缺乏机断专行,密切相关。造成这种状况,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上级统得过死,未给战场最高指挥官以应有的自由权。
    西路军虽担负着一个独立作战方向的战略性任务,但每一步行动,均需请示报告,不折不扣地照上级指示去办。上面叫往西就往西,叫往东就往东,叫停就停,叫走就走,指挥员毫无机动自主的权力。有些指示明明行不通,但不问实际情况如何,硬要下面贯彻执行。尤其是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部署,既不向西路军通报,又要求西路军配合,令人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古人说:为将之道,“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苏洵:《心术》)这话很有道理。所谓“理、势、节”,指的就是全局性的东西。指挥员驾驭一个独立作战方向,不了解全局形势,不明白局部战争同全局战争的关系,打的便是糊涂仗。难免如坠五里雾中,晕头转向,缩手缩脚,无所适从,岂有应变自如,“不屈、不沮、不穷”之理?
    另一方面,西路军一把手陈昌浩思想上有包袱,患得患失,当断不断。
    他是军政委员会主席,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对西路军的行动,能起“拍板”的作用。但是这个同志的精神状态,很不理想。原因是他在红四方面军南下期间,一度支持过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后见共产国际不承认张国焘的那一套,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包袱沉重,不易解脱。他曾向我流露过:南下的事,共产国际肯定对四方面军另有看法。为了四方面军的前途,今后应唯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意见是从。陈昌浩同志愿意改正错误,紧跟中央,无可非议,但是,作为一个党的高级干部,决不允许夹杂某种个人得失或山头主义的情绪在内。党内斗争嘛,谁能一贯正确?犯了错误,该检讨就检讨,该工作就工作,没有必要迫不及待地去表白自己,洗刷自己,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西路军期间,陈昌浩自始至终以“紧跟中央,回到正确路线上来”而自居。对于上级的指示,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简直到了一切“唯上”的盲从地步。至于敌我力量对比如何,战场实际如何,哪些行不通的指示应向上级反映,哪些事关全军命运、战局胜负的问题需要机断处置,则一概置诸脑后。我们之间的两次争论,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不仅不反躬自省,反倒要对我“开展斗争”哩!结果,使西路军失去战机,作茧自缚,步步被动,直至不堪收拾。我作为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路军总指挥,虽向上级和陈昌浩提出过不同意见,但不无顾忌。特别是在受到中央指责的情况下,心情忧闷,不想吭声,缩手缩脚,教训是很深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6: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1927年*八七会议*毛泽东:

    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6: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7: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和森赞毛泽东:

坐定如山,意坚如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7: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瞿秋白:

    毛泽东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的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组织发动群众,重实干而不说空话,讲话、写文章没有知识分子腔,说理通俗透彻,有煽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1: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1927年9月29日*三湾村:

    毛泽东接受血的教训,“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班/排设党小组,支部建在连上,连以上设立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任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对症下药的效果是显著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泽东双管齐下,同时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许打骂士兵,开会士兵有说话的自由,经济公开,官兵待遇平等。为了保障士兵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在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委员会的主席和委员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官长也参加士兵委员会,也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但官长被选举者不得超过委员会人数的1/3。士兵委员会在党代表指导下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对军官有监督权,军官做错了事,要受士兵委员会的批评甚至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1: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

    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1: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罗荣桓:

    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会变成流寇。当然,三湾改编只是开始奠定了新型的革命军队的基础,政治上思想上的彻底改造,还需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3: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宁冈、酃县(今炎陵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总面积约为四千平方公里。
    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坳,两地相距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百八十里。
    井冈山,山高林密,易守难攻,山上大小五井、茨坪等地,“均有水田和村庄,为自来土匪、散军窟宅之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3: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毅:

    在失败时、胜利时,我们的领导者、工作者都要保持冷静的态度。打胜了不骄傲,受了挫折不悲观,不改平时风度。胜利时对我们是一个考验,受了挫折、失败时对我们更是考验,胜利的经验对我们是重要的,失败的教训对我们是更重要的。要锻炼一个成熟的革命家,不仅要有胜利的经验,更必须有失败受挫折的经验。作一个胜利时的英雄是容易的,而作为一个失败时的英雄是不容易的。我党二十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过去我们党的领袖并不是毛泽东同志而是别人,那些领袖在大革命失败时都跑掉了,但是毛泽东同志出来了,他受得了失败的考验。先前我们的军事领袖并不是朱德同志而是别人,大革命失败了,那些军事领袖都跑掉了,而朱德同志出来了。受挫折而能坚持,这才是我们最难得的,最不容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3: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24日晨,100余人的残部出发前,毛泽东作动员讲话,指出上井冈山要建立根据地,要求官兵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及王佐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为此,宣布工农革命军三项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三.打土豪要归公。这是解放军三大纪律的发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3: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佐本部:茨坪
    茨坪位于井冈山的中心,四周环山,中为盆地,一溪穿过,地势险要,有山路通五大哨口和大小五井。当地有歌谣称:行州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16: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下旬,朱德毛泽东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10/11/12共3个师。朱德任军长兼10师师长,毛泽东任军党代表兼11师师长,陈毅任12师师长。全军约万余人,枪仅2000余支。“卒以枪械及人数不足”,四军改编为28/29/30/31/32/33共6个团。
    四军成立之初,就面临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
    陈毅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成立了四军,并有军委,但党内不统一,军队各自为政。袁王为保存自己的老巢,很不愿朱部及湘南农军这样多人在宁冈,使他目标大惹下大祸,主张四军到赣南去。毛部颇有自了之心,看见朱部及农军那样混乱,不愿意合伙,主张他们自己到平浏(向北游击),朱部及农军到赣南(向南游击),军委则随朱部出发。朱部及农军尚一致主张到赣南,因为宁冈没有饭吃,实在不满意袁王及毛部的态度。军委明知这分家政策是不对,因为四军在此时初初成立,应该整顿,到平浏及赣南皆属单独的军事行动,尤其军队未整顿,到处要引起许多坏的影响,更应该顾虑。若说经济问题困难,事实上四军在宁冈一年多亦终有办法。当时的分南分北的政策,大部建筑在各部的私利上,尤以袁王的自私,毛部的自了不管,引起朱部及农军不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2: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葛剑雄:

    全面考察秦汉时期的经济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最发达的地区是在关东,即燕山山脉以南,太行山、中条山以东,豫西山地和淮河以北地区。以西汉末年为例,这一占全国总面积11.4%的范围内,拥有总人口的60%,在粮食自给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向关中输出400万石,还有大量手工业产品,与关中相比无疑更具有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00: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929年2月13日,红四军主力进占江西宁都县城。17日,部队进至吉安县东固地区,与江西红军独立2/4团会合。
    东固,地处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五县交界,山峦围绕,中间是一片田地和小村庄,仅有5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大革命时期,这里就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大革命失败后,曾炳春等党员发动东固暴动,先后建立赣西工农革命军七/九纵队。28年 9月,两个纵队合编为江西红军独立2团,下辖6个步兵队和1个机枪连,共800余人,约400支枪,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原赣西特委秘书长李文林任团长兼党代表。29年初,又组建独立4团,有400余人,约300支枪,段月泉(即段起凤)任团长。
    毛泽东初到东固,感觉这里别有天地:这番我们到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政权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治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暴动之时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群众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敌人完全奈何他们不得。
    东固人民热情欢迎红四军的到来,“向东固进军的队伍象凯旋游行,农民们从每一个村子涌出来帮助运送伤兵和补给。东固山脚下的龙冈镇原是农民运动的强大中心,家家户户出来迎接红军,要求在家中款待他们”。
    建国后,毛泽东多次说过,他一生中忘不了三个地方:井冈山、东固、延安。毛泽东认为,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14 21:49 , Processed in 0.03694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