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湾食安云台

 找回密码
 翡翠湾永续农场*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铁鸟

《丁香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23日,起义军进入潮安(潮州)。
    24日,控制汕头。
    汕头是广东东部的主要海口城市,也是帝国主义势力比较雄厚之地。列强把几艘军舰调到汕头,水兵上岸向初来乍到的起义军耀武扬威。
    起义军每人发了4枚银元,用来购物。可是,潮州商人只收英日帝国主义的银洋,即使是千疮百孔的,他们都说好,本国光亮的银元,一枚都不要。
    起义军由于军情紧张,没有对列强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而是忍让,党内甚至有人提议起义军离开汕头市场。
    新任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奉中央之命,赶到汕头,他见到这样一番景况:到了汕头,更是沉寂,其情形闻之便要下泪,什么宣传,筹款打反动派,一概没有甚么,闻说曾招集了一个大会,标语传单不多,见警察就跑了,我们不知把工农分子去代替,反去找回旧的,始有人站岗,至兵舰陆战队上岸那天,警察竟为内应,我们对警察还这样不忍杀戮,甚而至公安局的名义都不肯改为政治保卫局,这虽然很小的事情,亦足见他们保守观念大深。
    汕头公安局没有惩办反共分子,却先把3个乘乱抢劫的人枪毙了。一名海员工友看到这一举动,马上说:这是蒋介石第三的部队。
    潮汕失守时,公安局的牢里还关着90名反共分子,多半还是工会押送来的,公安局没有将这些人处决的理由是:晚上不能放枪,又没有刀子。
    敌军却正磨刀霍霍。
    国民党第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李济深黄绍竑调兵遣将:东路军总指挥陈济棠率粤军主力4军11/13师和新编第2师出广州,向粤东推进,与王俊的警备旅会合,乘起义军直入潮汕之机,抢占为潮汕屏障的揭阳/汤坑一带的有利阵地;黄绍竑率7军2个师于粤北渡过韩江上游,绕向潮汕后方;钱大钧部留在梅县以东的松口镇,监视并牵制留守三河坝的朱德部。
    汕头港没有迎来承载着希望的共产国际运输船,等来的却是大批敌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23: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情报的罪过”,起义军领导人的眼前还是晴空一片,他们误以为正面杀来的敌军只有1000余人,遂调集11军24师和20军1/2师共约6000人应战,20军3师约1000人留守潮汕地区。
    28日,起义军主力开始在揭阳北部向山湖地区的国民党军攻击前进。
    山湖地区是一片丘陵地带,起义军一路仰攻,不占地利,但官兵勇往直前,王俊的警备旅一触即溃。
    败逃的警备旅在路上正遇向前开进的薛岳指挥的新编第2师,该师官兵自以为是,沿途谩骂打败仗的王俊,并缴去其部下的许多枪支。新2师进至汤坑分水坳,与起义军交火,战至下午,不得不向陈济棠求援。
    29日晨,起义军攻占新2师控制的一片山地,在战地上拣到敌军计划,才知道敌军的后续兵力远远多于事先估计的。起义军的兵力只是当面敌军的1/3。
    为时已晚,陈济棠率11师冲来,占据高山,居高临下,以强大火力疯狂射击。两军以山头为中心,反复争夺。
    29日夜,虽然国民党军的前线战况已稳定,但是已无预备队的陈济棠仍深恐明晨情况变化,无法应付,说:悔不该给第十三师整个师向叶贺军包围去了,应该分割一部分兵力作为预备队。
    起义军血战三昼夜,歼敌3000人,己方死伤2000余人,子弹快要打光,难以坚持。
    30日凌晨,精疲力尽的起义军进行转移,撤回揭阳。
    因情况紧急,起义军重伤员无法搬运,遗弃在道旁。这一悲惨的场面,严重影响了士气,“一般官兵,均有触心之感,于是而令其作战,均不愿勇敢牺牲无疑”。
    兵力占优的陈济棠部遭到重创,并不敢乘势追击起义军,也后撤。

    起义军前方受挫,后方也突现危机。
    30日,潮州城外杀声四起,黄绍竑部突然现身。
    9月2日,黄绍竑部5个团从洛口进攻会昌,败溃。不甘心失败的黄绍竑一面整顿队伍,一面寻找反攻的机会。他决心偷袭潮州,广州方面认为这样做太冒险,几经争论,最后同意其计划。
    黄绍竑在自述中如此描写这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经历:我于计划商定后,即由梅县出发,这完全是一条山僻樵径,平时很少有人行走。由上罗衣至下罗衣中间四五十里,都是崎岖险峻的山岭。加以风雨载途,人马拥挤,堕崖伤毙者,时有发现。由梅县到丰顺县城地图上的距离,虽为九十里,直到次日黄昏,始到达。当晚在岭上露宿了一夜,实为我生平作战最艰苦的一次。到丰顺后,次日即东向进攻留隍圩。预料叶贺对此要点,必留兵据守,不意到达时,阒无一人。我仍将水路阻绝,以断其交通。
    30日上午,黄绍竑率2个师沿韩江左岸扑向潮州城,而起义军留守部队仅有第6团大部和教导团一个总队,他们在城北韩江上游边的山头构筑工事,抗击黄部。
    黄部进入潮州城,冲到3师师部。3师师长周逸群正在同工商界代表讨论如何维持市面,敌人已登堂入室,周逸群急忙率师部官兵转移,敌军穷追不舍,部下不断有人中弹倒地,周逸群持手枪冲杀,突出城外。
    潮州失守,起义军后勤部门筹集到的大批冬衣、物资和几十万元军饷,绝大部分丢失。
    杨至成带领剩下的十几个同志撤到城东韩江码头,当他们的渡船划到江心,敌军已追到岸边,射来的子弹从他们的头顶尖啸掠过。渡过江的部队有四五百人,在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的指挥下,向澄海进发。半夜时分,他们进至澄海近郊,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汕头方向闪射出一簇簇探照灯光。
    10月1日凌晨2时,本来就是空城的汕头失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23: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10于3日,撤离汕头的前委机关和从山湖前线撤下的主力部队在普宁县流沙镇会合。起义军领导人在天后庙召开会议,决定:重要干部和文职人员经海路撤退,武装人员经云落北去,与当地农民运动结合,坚持长期斗争。
    由于大路被敌人控制,起义军只能排着长列,沿乡间小路转移。
    从流沙向西南走出约5公里,有一个叫莲花山的三面环山的小盆地。起义军20军1/2师刚经过这里,陈济棠部11师从乌石杀来,把起义军截为两段,伏击走在后面的总指挥部和24师。
    走在前面的1/2师与总部失去联系,1师副师长欧学海以“总指挥不知下落,伙食无着”为词,煽动部队缴械投降。
    “一/二两师的军官很多反动的。他们最不满意的就是第三师,因为第三师是共产党员在里边当师长(周逸群),内里的军官也多半是C.P.分子,兵士也占四分之一,并且贺军长时常是夸奖第三师,诋触他们(一/二两师的反共空气),因此更激怒他们的反动,但是处在贺龙那种权威之下,他们是敢怒而不敢言的……二十军的兵士,在一/二两师的差不多和他们的军官是一样讨厌第三师,笑话第三师的兵不能打仗,讥讽教导团的学生是吃不了苦,老作后卫(行军时第三师常作后卫),骄傲异常。”
    这样的部队,到了危难时刻,自然不会血战到底。1/2师缴械投降。
    被阻断在后的24师因连日苦战,死伤惨重,军心动摇,被敌军打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23: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1日,朱德领着25师师长周士第等人,仔细察看了三河坝的地形。他认为三河坝位于三江(梅江/汀江/韩江)会合处,发生战斗时,25师如果留在三河坝必将背水作战,这是兵家历来的大忌。因此,朱德率部转移到三河坝对面的东文部/笔枝尾山/龙虎坑/下村一带,连夜修筑阵地。
    果不其然,夜半时分,钱大钧率经过补充的3个师10个团约2万人进至韩江边,已有准备的起义军挫败了钱部的偷渡。
    次日,钱部的进攻依然无效。
    3日拂晓,江上大雾弥漫,钱大钧趁机调集大量渡船,以强大火力掩护部队分多路强渡。
    两军激战至天黑,起义军陷入钱部的包围中。朱德决定留下75团3营作掩护,其余部队退出战斗,拟经百侯圩、饶平到潮汕与主力军会合。
    3营官兵在营长蔡晴川的带领下,舍生取义,全部战死。
    5日,朱德率部到达饶平以北的茂芝。
    次日天刚亮,赵镕(中将)等几名参谋人员透过晨雾看见一些人正走过来。这些人是潮汕守军余部。领队的周邦采带来一个惊心的消息:完蛋了!二十军和十一军都失败了!
    7日上午,起义军余部在茂芝的全德学校召开军官会议。朱德在介绍潮汕失利的情况后,坚定地表态: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任,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会议决定: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
    起义军余部离开茂芝,进入福建,再沿广东福建边界北上。
    16日,起义军进至福建武平,部队还有2500余人。
    急行的起义军并没有摆脱敌人的追杀。次日,钱大钧部1个师就追了上来。朱德率部打退敌军2个团的进攻后,留下1个排占领武平城西门外的山坡,掩护大队转移。战斗中,后卫排的一名班长粟裕生平第一次负伤,一颗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粟裕只觉得受到猛烈的一击,就倒了下来。他神志虽然清楚,但身体动弹不得。就在粟裕无助的时候,几位同志沿着山边走过来,帮助他爬出水田,为他包扎好伤口,搀扶他赶上队伍。
    起义军余部从武平城向西北行进十多华里,到达闽赣边界石经岭附近的隘口。隘口已被反共民团占领,朱德一边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一边带领数名警卫,登上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奇袭民团的阵地,那些乌合之众惊慌逃散。当部队通过隘口时,只见朱德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中掂着驳壳枪,正在指挥。亲眼目睹朱德英姿的粟裕这才发觉:朱德同志不仅是一位宽宏大度慈祥和蔼的长者,而且是一位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勇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23: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25师官兵来说,朱德是一位外来的陌生的指挥官。
    陈毅坦率地说:朱德同志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地位并不重要,也没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
    陈毅自我总结脱颖而出的过程:我那时在部队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我来部队也不久,八月半赶上起义部队,十月初就垮台了。大家喊我是卖狗皮膏药的。过去在汉口的时候,说政治工作人员是五皮主义:皮带、皮鞋、皮包、皮鞭、皮手套。当兵的对我们这些政治工作人员就这么说:在汉口南昌是五皮主义,现在他又来吹狗皮膏药,不听他的。失败后,到了大庾(今大余),那些有实权的带兵干部,要走的都走了。大家看到我还没有走,觉得我这个人还不错。所以我才开始有点发言权了,讲话也有人听了。
    陈毅高度评价朱德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人们听了总司令的话,也逐渐坚定,看到光明前途了。当时如果没有朱总司令领导,这个部队肯定的说,是会垮光的。个别同志,也许会上井冈山,但部队是很难保持的。朱德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没有马列主义的远见是不可能的。总司令当时的道理在和毛主席会合后,由毛主席理论化,提高到马列主义科学水准了。总司令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民军队的领袖,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是由革命斗争中考验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02: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任李德翻译的王智涛(少将)这样分析:

    周恩来为人善良、正直、严谨、克己;他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都是一流的;他十分善于把一些错误的决定,通过机敏、灵活、巧妙地执行,减少损失,甚至化险为夷。
    他对毛泽东的建议,内心是支持的。他虽没有公开反对李德的决定,但在执行中,还是大部分采纳了毛的建议。
    他责成杨立三就地坚壁了部分重型机械;征募了一千多名民工入伍;向地方政府移交了部分老弱病残和伤员;他亲自带部分总参总政总后的机关人员行进在中央纵队最前面,实行了实质性的指挥靠前,起到了前指的作用;他命令叶剑英罗迈分别成立了各自纵队的前指,大为改善了行军状态,提高了行军速度;他命令九军团罗炳辉继续护卫中央纵队右翼,同时将红三师行军序列靠前,仅与红三军团保持十华里距离,加强了对前卫的支持。
    事实证明,正是周恩来在自己职责范围内,没按李德的意见办,而是落实了毛泽东的建议。这样,才在湘江战役中,避免了中央红军的全军覆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1: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赣江中最险要的河滩。章水贡水赣州城汇为赣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1: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州城中,马崑面对红军一次比一次猛烈的进攻,他致电蒋介石,大骂陈诚和罗卓英隔河观火,见死不救。
    蒋介石的王牌军18军11/14/43/52师驻扎在赣州以北吉安/安福/峡江地区,28师驻扎在万安地区。江西“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令18军军长陈诚出兵救援赣州。
    陈诚与18军司令部总参议樊崧甫密谈,他说:现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援沪抗日,缩短江西防共战线,放弃赣州/吉安;一个是解赣州之围后再去抗日,你先代表我到南京见蒋,我预定你为第十八军抗日先遣队司令,把四个独立团交给你指挥,先参加上海抗战。
    上海战事日趋激烈。十九路军领导人陈铭枢要求蒋介石兑现允诺,将47师调至二线赶做工事,并速调江西陈诚卫立煌谭道源各部前来上海。
    樊崧甫认为:援沪抗日,是大义所在,符合全国人心的,但据我看,一二八战争是仓猝爆发,中日双方都非预期,将成为局部事件。蒋权威未复,指挥不了全国部队,敌空军活动甚剧,破坏交通,部队转运困难,我们去援,远水救不得近火,此项战争,可能由英美干涉妥协下来,我们走在半路,战事已停,徒然放弃赣西南。共军气张,南昌亦难保,仍要我们回来收复,如此援赣援沪两不成,却失去兵心与民心,与本军威信不利。共军在此国难时期,不宣布息争抗日,这是失策,围攻赣州,对军心来讲,难免动摇,况顿兵于坚城之下,旷日持久,援赣解围不费多日。如沪战持久下去,参加也来得及,不如先援赣。
    陈诚听完樊崧甫的分析,决定增援赣州。
    21日,11师师长罗卓英率11/14师共4个旅12个团约两万人,分别经横石井/沙地向赣州开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2: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女记者尼姆*韦尔斯问朱德:现今国民党的将军中,你认为最好的是谁?
    朱德客观地评价敌将:蒋介石以及白崇禧和李宗仁蔡廷锴和张发奎,都是好的。至于在蒋介石直属的将领中,何应钦沉着,陈诚薛岳胡宗南罗卓英以及朱绍良都是最好的。

    2月29日,罗卓英率国民党援军全部进至赣州西北郊。
    当晚,11师以一个步兵团和工兵营冒着红军火力,铺设浮桥。
    3月2日,罗卓英以14师和11师62团在双佛岭及其周围地区待命,以11师31旅(欠62、63团)控制在长塘下,亲率11师32旅和11旅63团从北门入城。

    战前,毛泽东指出:即使要打,也只能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
    战后,彭德怀认识到:从军事上看,当时罗卓英率两个师从吉安沿赣江西岸南援,广东两个师六个团由南雄沿粤赣公路北援,我应集结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于南康机动位置,另以其他部队围困赣城进行佯攻。那次消灭两路援军的任何一路都是最好的机会,但我未积极建议打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2: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三军团1师政委黄克诚对战局有独到的见解,他在第一次攻城受挫后,就向军团司令部提出撤围的建议。现在,形势更加严峻:敌援兵已入城,并对我攻城部队形成分割包抄之势,我军攻城显已无望;且我军久战而疲,减员不断增加,若继续滞留赣州城下,后果将不堪设想。黄克诚直接向彭德怀建议撤围,并不留情面地批评总指挥是“半立三路线”。
    彭德怀依然不予理睬。
    中革军委更是满怀信心:乘敌出击时,即作炸城,使城内城外敌军,一起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2: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五军团的马刀。
红一方面军“三叉戟”: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
总理为民航题词的纪念邮封.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2: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德怀的反思:

    从政治形势看,当时处在“一*二八”事变的形势下,应当高举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旗帜,以停止内战,开赴抗日战争前线为号召,改变某些具体政策,适应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红一方面军主力应当开向闽浙赣边区,以援助上海抗战来组织抗日力量,开展政治攻势,揭露蒋介石一切卖国阴谋。
    按上述方针,打通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边区的联系,扩大苏区,扩大武装力量,为以后反“围剿”准备条件。打赣州不仅没有利用“一*二八”事变,高举抗日旗帜,在政治上打击蒋介石国民党,反而给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找了借口。也没有估计到我军进攻赣州,蒋介石就可能让出大庾钨矿给粤军,作为勾引粤军“围剿”我军之条件,客观上对于蒋粤矛盾起了一定的和缓作用。
    我在当时没有这种认识,执行方面军总司令部打赣州的错误命令时,不仅未加任何抵制,而且是自觉地坚决地执行。只想打开赣州,解放赣南,联系湘鄂边区,巩固后方,保证瑞金(中央所在地)安全,然后再行北进。这样片面的想法,显然是脱离了当时客观政治形势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22: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州城外:唐代*郁孤台

008.jpg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00: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先楚将军不朽!

    1950年4月16日,人民解放军依靠着简陋的木帆船与国民党的海陆空立体防御作战,强渡琼州海峡,并于17日凌晨突破“伯陵防线”,完成琼岛北部的敌前登陆。随后,人民解放军向纵深进军,相继解放了大部分沿海城镇,控制了海南岛北部长达400里的海岸线。4月30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三亚等重要城市。5月1日,解放全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20: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怯防勇敌
大理.jpg
既胜若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翡翠湾食安云台 ( 京ICP备17024305号-1 )

GMT+8, 2025-5-15 03:08 , Processed in 0.0391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